
源自中国:抹茶的前世今生
近日,为贯彻落实“统筹三茶”重要指示精神,推动抹茶产业融合提升,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对我国抹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,引起关注和关注。业界各界的讨论。
说起抹茶,很多人都会想到京都宇治,仿佛抹茶最初来自日本。但事实上,抹茶起源于中国,至少已有1700年的历史。抹茶穿越历史,跨越国界,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。
“摩卡”的由来
据后世《茶经》、《神农本草》及相关本草著作中的记载,我国利用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。 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:“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解之”。神农把茶叶咀嚼吞咽,这是人类饮茶的第一步。 (一图读懂:中国饮茶史)
三国魏时,张仪《广雅》记载:在荆、巴尖之间采茶,制饼。泡茶、喝茶时,必须先将茶叶炒熟,然后“捣入瓷”,即要把茶叶捣成细粉。在瓷器中煮沸。这种捣茶所产生的“粉尘”,可以说是抹茶的早期痕迹。
抹茶的真正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。杜宇的《茶赋》诞生于1700多年前,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有关茶的文学作品。这是最早介绍抹茶的文献。 “它是第一次形成,泡沫漂浮着。它像雪一样发光,像春天一样咆哮。”它描述了当时人们如何喝抹茶。
抹茶在古代被称为“摩卡”,“摩”的意思是“粉末”或“粉碎”。这与古老的抹茶制作方法密切相关。当时,人们用新鲜的绿茶,蒸熟后制成茶饼。需要食用时,只需将茶饼磨成细粉,这就是“摩卡”。唐代茶圣陆羽在《茶经》中曾记载:“饮粗茶、散茶、粉茶、饼茶者”。
“摩卡”的兴起
晚茶出现于唐代。 “青云引风,白花浮碗面”。唐代诗人陆同在《谢蒙谏送新茶》中就是这样赞美晚茶的。 《茶经·五沸》记载,唐代泡茶时,必须先炒(炒)茶,然后碾茶、筛茶,最后煮茶。碾茶是将茶叶磨成“细米状”制成的,大约是米粒的一半大小。至于冲泡的茶,根据陆羽《茶经》的说法,茶和汤仍然是分开的,喝的仍然是汤。茶叶需要捣成“颗粒状”、煮成“细米状”,这说明抹茶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经非常普遍了。
宋代茶文化在唐代基础上蓬勃发展,斗茶兴起。宋代的茶文化深受宫廷文化的影响。宋徽宗所著的《大观茶论》详细描述了北宋的“蒸青团茶”,为后人留下了有关宋代茶道的珍贵文献。材料,而蒸绿茶是现代抹茶的原料。元代王震在《农书》中写道:“茶叶宜早采,以清明或谷雨前为最佳……采摘后,在笼中微蒸。”蒸锅取生熟料,蒸熟后,用箔纸薄薄地摊开,趁湿略揉,然后烘烤。” 、均匀地把火烧干,不要让它烧焦。编竹子烘烤,包在竹篮中吸火。这是我国古代关于“蒸绿茶”制作的较为完整的记载。
宋徽宗的《文惠图》(局部)展示了宋代的茶道
关于斗茶,蔡襄在《茶录》中描述了详细的过程:将团茶打碎,磨成细粉,筛出茶粉,取茶粉两钱,放入热茶杯中,倒入烧开的水,汤就开花了。尝其色、香、味,最好的就是最好的。这种喝晚茶的方法就是宋代的“点茶法”。磨成粉是团茶、饼茶饮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,这与今天的抹茶是一致的。
“莫特茶”的兴衰
明代,泡茶、饮茶已盛行。随着茶叶生产技术的变革,逐渐形成了六大茶类。喝晚茶的习惯逐渐消失,像一颗流星坠落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。
有人将摩卡在中国的衰落归咎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。朱元璋出身贫寒。他即位后,认为唐宋时期盛行的“龙凤茶”制作工艺过于奢侈、昂贵,于是于洪武二十四年(公元1391年)颁布了《庚子茶》。以国家法令形式废除“龙茶”的法令。 ” ,“下旨建宁年底进贡茶叶,但停止制作龙珠,又吩咐茶馆只采芽茶自用。有什么投诉。”
随着“龙团办”的出现,相关的点茶方法逐渐被“瀹茶法”所取代。 “瀹”字与“月”同音,意义与“泡”相似。这也暗示着茶叶的精华是通过浸泡而成的。释放到水中的过程。 “茶法”起源于隋唐时期。因其简单易行而在民间流传。最终取代了点茶,成为明代的主流饮茶方式,并一直传承至今。
但事实上,摩卡的断代也是历史选择的结果。宋代是晚期茶文化的鼎盛时期。在其发展过程中,逐渐开始追求昂贵的器皿、豪华的空间和奇特的技艺。 “斗茶”也成为一种比较财富的方式。奢靡的饮茶方式超出了普通人的承受能力,导致摩卡失去了民间基础。
明万历末期的《茶考》中,就有泡茶方法的记载。将茶叶放入茶壶中,用沸水冲泡。这种简单的饮茶方式很快就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普及。此外,明代皇室推崇清净饮茶法,提倡简朴饮茶,彻底改革了饮茶方式,也改变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文化习俗。
更重要的是,明代时期,更先进的烘焙工艺取代了原来复杂的蒸制工艺,使茶叶更加香浓,茶品种也更加丰富。随着制茶技术的不断创新,松萝、龙井、珍珠茶、瓜片等名茶相继出现,各具特色。到了明代中期,晚茶已极为罕见。当时的学者邱俊说:“元志尚有摩卡之说
徽茶文化会,今人仅在福建、广西用摩卡。全中国都用叶茶,外国人亦如此。世界上没有人用摩卡。”不再知道摩卡的存在。” 。
元代,由于生产工艺复杂,消耗人的心血,以及原本主导社会文化风气、追求艺术高雅的士大夫的地位骤然下降,点茶、斗茶的风气也随之下降。不再像宋代那样流行。元散曲、诗词更喜欢提到“泡茶”。元代王震在《农书》中也说“懂得泡茶的人很少”。
但摩卡的衰落并不意味着中国茶的衰落,而是生产力的升级和饮茶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文化变迁,从摩卡到叶茶,从点茶到泡茶,从蒸绿茶到炒茶绿茶。方法是去繁简、摒弃铺张、提高效率。就这样,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和习俗也逐渐发生了变化。从明清到近代,中国茶不但没有衰落,反而一直是中国最亮丽的名片之一。
抹茶的传播与回归
唐朝时期,日本派往唐朝的使臣向中国学习,包括唐朝的茶文化,泡茶就是其中之一。公元九世纪,晚茶被派往唐朝的使节带回日本,并在寺庙中作为清凉饮料,但当时尚未成为一种潮流。南宋末年(公元1259年),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景山寺取经。他交流了寺庙的茶宴礼仪,首次将中国茶道传入日本。 《类聚名物考》记载:“茶道始于正元年间修建崇福寺,宋代传入南浦。”
宋代中日交往比唐代还多。容熙禅师从宋代带回了“点茶法”。在此基础上,经过武野翔阳、村田曙光、千里久等文化大师的不断发展,日本茶道终于成型。茶叶的用法基本上是宋代的点茶法。从此,抹茶在日本大受欢迎,并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仪式。摩卡逐渐成为抹茶(),在国外以新的形式继承和发展。文化的交流与传播,让摩卡一水之隔的邻国焕发了生机。
20世纪末,中国从日本引进了碾茶生产技术,抹茶文化和抹茶又回到了我国。历经千年风雨,古老的摩卡以新的形态回归
徽茶文化会,让国人重拾对“摩卡”的记忆。近年来,抹茶饼干、抹茶蛋糕、抹茶冰淇淋……各种抹茶制品纷纷涌现。抹茶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中国,起源于中国的抹茶文化得到了延续。
抹茶产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。据调查数据显示,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抹茶生产国和最大的抹茶制品消费国。预计到2027年,全球抹茶产能和产量将分别达到1.24万吨和1.2万吨。其中,中国和日本仍是全球抹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地区。
千年来,它从繁荣到衰落,再到向周边国家传播活力,最后回到中国。一片绿茶叶穿越时空,跨越国度,改变形状。这是一代人精神气质的转变,也是文化的变迁。抹茶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抹茶文化将继续在人们的日常饮食、社会交往、对外交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
﹀
﹀
﹀